中國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結構體系,出了山墻之外,單體建筑本身大多不設厚重的外墻,沒有很強的防御功能。四合院各座建筑都面向內院分布,整體防衛效果主要靠周圍的一圈院墻來完成。
對于四合院來說,封閉的外墻和內部的重重隔墻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區別內外,尤其是限制女性的活動范圍。先秦時代的《墨子》中就說過“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體”,意思是建筑庭 院中的墻需要具有足夠的高度以免男女混雜。在一座大型的北京四合院中,結實的外墻把里面的所有建筑都遮蓋的嚴嚴實實,令外人難窺究竟;倒座房與內院之間的隔墻把一般客人禮貌地阻擋在垂花門之外,前廳與后寢之間的隔墻把相對具有公共性的空間與完全私密的居住空間分開,后照院、跨院的隔墻又把附屬空間與主體院落分開,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真個系統顯得封閉而嚴謹。
這種封閉性也給住在四合院的人們帶來了充分的安全感,層層的隔墻也進一步限定了不同庭院的空間性質,有利于維護家庭的穩定。